从编程经验到现代性困惑—闲谈一点自己最近的涉猎和想法

从开始自学编程到现在差不多两年了,可以说效果很不好,效率非常低,当然也在慢慢进步,但心里实在没有多大的成就感。

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一个人在战斗,既没有一起结对编程的人,也没有参加什么实际的项目,学习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一点点踩坑踩出来的。

我终于清清楚楚地明白了一点:我没有强大到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在某一个领域变得很厉害,即使是在资料特别多的编程行当也不行。我必须尽快融入到某一个团队或是某一个项目中去。

两年下来,自己深深体会到编程学习中经验的重要性。恰巧最近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它们多少也涉及到「经验」对个人成长与学习的支撑作用。

在如今这个知识有价已成为主流观念的时代,经验对于知识获取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与忽视,而这带来了巨量的焦虑

在现代社会以前,大部分人都是被动地接受经验,并以此掌握起一套谋生之技。生来与死去之间,生活环境很可能没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会说,在过去,一个人的一生基本是被注定的一生。相应的,对于现代人而言,我们需要主动去获取至少一套专业化的知识。无他,没有专业化的技能,很难在现代社会谋得一个体面的生活。

尴尬的是,被动的人生并不像我们想得那样「不堪」,主动的人生也不像我们想得那样「美好」。

更尴尬的是,处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被动的人生和主动人生之间,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对于我自己而言,迄今为止的大部分人生,是在被动的主动中度过:被动地主动选择掌握专业化的知识,以求在未来能够在社会中谋个不错的发展。

但自己专业化知识之外的被动性经验严重不足,时至今日,这种经验上的不足也已经开始明显阻碍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人不可能离开自己已有的生活太远,即使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不行。而我自己当初选择攻读博士,却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试图在学术性道路上规避自己社会性技能不强的事实。现在看,自己太天真,社会性经验与技能不足的话,在学术领域更难立足。

我必须得承认:我既然不是天赋异禀,那独自孤军奋战绝无任何出路可言。

家境不行,至今为止的际遇也不行,也未能搭乘大时代的顺风车,自己现在依旧不行,这些都是事实,我只能接受。

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这不是自己不够努力,甚至也不是自己不够聪明,是在是自己还未遇到一个机会。是的,我甚至还未遇到一个值得自己为之「不顾一切」的机会。曾经我以为进入清华攻读直博会是这样一个机会。但现在看来,入错坑了。别人可以慢慢来,而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资本。

眼看着,我已快是 30 岁的人了,可依然一事无成。而在一事无成的年纪,又偏偏遭遇到了现代性困惑:理性带来效率,但带不来快乐。

按照汪丁丁的说法,人类社会在现代性进程中已经进入「知识积累取代资本积累」的阶段。

按照知识获取的「经验-经历-体验」经验主义进路和「推理-观察-实验」的理性主义进路划分的话,汪丁丁的说法意味着「理性主义全面压倒经验主义」。

讽刺的是,在专业知识压倒一切的舆论氛围中,处在隐身状态下的经验依然发挥着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深远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

对于个人来讲,经验从来不曾不重要过,只是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专业性知识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直至完全压过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得不去主动掌握越来越多已经严重脱离自己生活经验的专业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备受煎熬。

最幸福的始终是那些在自己生活经验范围之内就可以掌握足以支撑起话语权力的专业知识的人。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吗?除了徒增痛苦之外,还有什么用呢?知道了这些也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在清醒中承受痛苦,或许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从容一点吧。反正人生有那么多苦,多这点也不怕。

我开始在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相信这样一个论断:「心智是体验性的」。这意味着,再抽象的东西,也需要足够的体验来支撑,才可以为心智所牢牢捕获。

最后,我有一个猜测:被动地经验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好和快乐,并不在于它是被动性的,而在于被动性的经验多是冗余的。冗余意味着无用,而恰恰是无用,带给人们幸福感。

日后,我必须主动获取足够专业的知识技能才能在这个现代性知识社会中立足谋发展。但这个过程往往很赶,出于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往往不能允许自己花时间去体验并捕获一些无用的专业知识,所以也就很难有幸福感。

反思过去这几年,我花费了过多时间用在了无用性专业知识之上,这确实给自己带来了幸福感,甚至也让自己的整个心智状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无奈的是,我并没有掌握好其中的平衡,我的专业技能被耽搁了,而这已经开始影响到自己,导致自己在人生职业发展马拉松中落了下风。

这种矛盾不好解决,尤其是自己能力有限,能获得资源支持也有限。

我能想到的,就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有用的专业知识和人际经验之上。


不知是该恭喜,还是该怎样,总之阅读到该文的,你是第 人。每一次刷新,都是不同的自己。